首頁 / 來一點知識 / 減塑研究室
微塑膠自然棲地現形記:
5個重點,看台灣首份保育類動物微塑膠污染研究(下)
微塑膠自然棲地現形記:
5個重點,看台灣首份保育類動物微塑膠污染研究(下)

綠色和平針對6種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進行微塑膠污染調查,並發布《難逃塑命:臺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及棲地微塑膠污染調查》,揭開六大保育類動物受微塑膠威脅的實況。首圖來源:林務局 本文授權轉載自Greenpeace綠色和平
撰文=Greenpeace綠色和平

4 微塑膠型態多為碎片、顆粒

與台灣過往研究採集的環境樣本相較,此次在動物排遺、棲地水樣本中發現的微塑膠型態多為碎片和顆粒,而不僅是纖維,由此可見入侵台灣自然棲地的微塑膠來源和種類多元,碎片和顆粒有更高機會來自一次性塑膠。

經由相關係數資料,針對5處棲地水樣本微塑膠濃度和該地每年造訪人數進行分析,結果判斷:塑膠污染程度與附近人為活動頻率具有高度的正相關。

綠色和平發起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微塑膠污染調查,採集的台灣黑熊排遺中,發現微塑膠碎片,圖中樣本約為155.75μm x 119.35μm。圖片來源: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Dr. Alexander Kunz(孔燕翔博士)研究團隊

5 辨認微塑膠成分,PP、PE 為大宗

辨別聚合物類型,有助於判斷自然環境中的微塑膠源於何物,從而制定管理政策。綜合棲地水樣、排遺樣本,與水棲昆蟲樣本中發現的微塑膠,其中的微塑膠聚合物主要為聚乙烯(Polyethylene, PE)及聚丙烯(Polypropylene, PP),多用於製造拋棄式免洗餐具、塑膠袋、杯子等容器及食品包裝!

自然環境中出現的塑膠垃圾,大多數為一次性塑膠容器或包裝,也成為入侵野生動物的微塑膠來源之一。圖片來源:Greenpeace

保育類動物生存壓力增,亟需源頭減塑

台灣黑熊、台灣水鹿、黃喉貂、石虎、金門歐亞水獺及櫻花鉤吻鮭等保育類物種,因為棲地破壞、違法獵捕與環境污染,名列《臺灣保育類紅皮書名錄》。塑膠氾濫逐漸入侵自然環境,加重野生動物的生存壓力。

塑膠污染可能帶來哪些生存風險?長年研究台灣保育類物種的團隊表示,當棲地出現越來越多塑膠垃圾,阻塞金門歐亞水獺行經的水域路線,將導致水獺必須改道,增加「路殺」的可能性。另外,玉山國家公園也指出,自然環境出現越來越多的廚餘及棄置的食物塑膠包裝,使黃喉貂、台灣黑熊等物種改變覓食行為。

研究結果顯示:台灣陸域野生自然環境皆已受到塑膠污染,也證實指標性保育類野生物種從自然環境中攝入微塑膠的風險。然而,台灣仍需更多在地研究投入,尤其是進一步瞭解陸域生態系中,微塑膠的移動路徑與都市垃圾之間的關聯,以及伴隨微塑膠的如重金屬或其他有毒化學物質,是否對健康帶來風險。

台灣水鹿生活在偏遠山區,卻躲不過微塑膠的污染,亟需廣泛地源頭減量,保護野生動物免於「塑害」。圖片來源:Spaceport9 / shutterstock.com

整體看來,光靠無痕山林、垃圾分類遠遠不足以保護野生保育類動物免於「塑害」,消費品產業仍每天製造大量塑膠、無數的零售通路持續依賴塑膠包裝。因此,您我除了在生活中力行減塑,更可以凝聚力量,推動政府、零售企業「源頭減量」,逐步淘汰拋棄式包裝,制定由上到下的減塑政策。例如:

▍政府應制定源頭減塑政策 ▍
˙制定自然生態保育區淘汰一次性塑膠包裝時間表
˙定期監測生態系統受塑膠污染情形
˙全面擬定一次性塑膠包裝減量時間表,配合國際間《全球塑膠公約》的談判趨勢將塑膠包裝減量正式入法

▍零售企業應改善產品銷售模式 ▍
˙以減少一次性塑膠包裝作為目標,朝向「可重複使用包裝」模式轉型
˙在2025年前將一次性塑膠使用量減半,且25%轉為可重複使用的包裝
˙承諾停售、停用一次性餐具與用品的時間表

以循環杯取代一次性塑膠飲料杯,不僅為消費者提供方便服務,也可有效減少不必要的塑膠垃圾。圖片來源:Greenpeace

▍繼續閱讀 ▍5個重點,看台灣首份保育類動物微塑膠污染研究(上)
https://www.sogastop.com/vision_detail.php?id=142

原文網址:https://reurl.cc/W1YygL

授權單位
Greenpeace綠色和平

綠色和平是一個獨立的全球性環保組織,不接受任何企業、政黨捐款,得以中立地推行倡議工作;致力以實際行動推動積極的改變,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。

延伸閱讀
瓶裝水大賣為何是個問題? 聯合國智庫:威脅「人人有乾淨水喝」SDG目標
倫敦地下防空洞長出零碳農場 運輸哩程短 新鮮度絕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