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來一點知識 / 原來如此
你所不知的「海底廢」現世報告(上)
你所不知的「海底廢」現世報告(上)

2020年,台灣針對海洋廢棄物調查,首度進入更前線的海底。過往的調查,大多集中在海灘及海面的清點,也因此,海底廢棄物(簡稱海底廢)的盤點,成為了解海廢全貌極重要的一塊拼圖。台灣周邊海底到底積存了什麼樣的垃圾?又造成什麼影響?在這份圖表裡,我們綜合並分析2020年底公布的兩份海底廢調查資料,除一窺台灣海底的現世樣貌,也將討論他們的前世與來生。首圖來源:報導者 本文授權轉載自報導者
撰文=鄭涵文,設計=鄭涵文、江世民、黃禹禛

調查「海底廢」為何重要?

調查「海底廢」為何重要?

你知道潛藏海底的廢棄物有多少嗎?圖片來源:報導者

海底廢棄物調查的重要性,在於能釐清現狀對海洋生物的可能危害、排除海上航道安全的危險因子,進而擬定更為源頭的政策,進一步攔截或減量垃圾。

做出首份「海底廢」調查的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指出,英國監測海底垃圾25年,並發現在英國實施塑膠袋收費政策後,海底塑膠袋數量確實顯著下降;而韓國也因發現南部海域特定漁具遍布,進而發起漁具回收和漁民教育的政策,降低垃圾入海的機會。因此,「調查」是環境恢復的第一步。

要得知海底廢的長相並不容易,全球也還未有統一的調查方法,至今多數報告皆以垃圾密度或件數為主要指標。

目前紀錄上最驚人的海底垃圾密度,來自西地中海的西班牙馬約卡島(Mallorca)南邊,每平方公里高達400公斤。而台灣西海岸的垃圾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2公斤,這個數字比日本、韓國、中國沿海現有的調查都更高些。

不過顏寧表示,各國調查方法不同,比較單一國家的逐年調查的數據,更具參考價值,也是台灣該持續做的。

初探台灣的海底垃圾相

初探台灣的海底垃圾相

工研院運用水下動線攝影,發掘出台灣海底垃圾的真實樣貌。圖片來源:報導者

2020年底,兩份海底廢棄物的初探報告相繼發表:一份來自民間機構澄洋環境顧問,另一份則來自工業技術研究院受海洋保育署的委託調查。

第一份調查主攻台灣西海岸,研究人員在2019年從北台灣八里一路採集到屏東東港,共搜羅215個點位的海底垃圾。每個站點撈起來後,都要先把生物和垃圾分離,才能進一步統計。接下來,垃圾會經篩選、淘洗、冷藏、挑揀、烘乾、分析和統計等步驟,一筆筆登入表單。

第二份調查則涵蓋1萬2400公尺的台灣海岸線的海底,用水下動線攝影調查16趟,勾勒出海底大致的「垃圾相」。

以下是兩份報告的綜合發現:

▋發現1:最髒採集點的垃圾總數,比生物還多 ▋
西海岸最髒點座落淡水外海,該點撈上來的垃圾,數出70幾個小型螺、貝類,和200多件垃圾。

▋發現2:河川出海口,易成海底廢熱點 ▋
此發現凸顯未來往源頭攔截垃圾,才是治理關鍵。

▋發現3:花蓮、彰化垃圾密度最高 ▋
兩份調查中,花蓮、彰化皆居垃圾密度高位。顏寧說,這和潮汐有極大關係,台灣東、西兩岸潮差最大的點正好就是花蓮、台中和彰化,潮來潮去,成為最終的垃圾堆積點。

▋發現4:大型漁網、漁具遍布 ▋
工研院調查計畫主持人方孟德表示,團隊在新北貢寮發現全長超過500公尺的大型廢棄漁網,龜山島附近也找到多張網。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附近,則有特多釣魚線。

廢棄漁網和漁具五大危害

廢棄漁網和漁具五大危害

廢棄漁網和漁具會造成航行危險、重金屬滲出,以及海洋生物纏繞、攝入、吸附五大危害。圖片來源:報導者

廢棄漁網和漁具除了反映台灣沿海的家計型流刺網漁法過度撈捕,也造成海洋生物的健康危害、海上航行的風險以及海水汙染。例如漁具長時間泡在海裡,原本製作時使用的化學藥劑、重金屬,都有可能被釋放入海。

▍繼續閱讀 ▍你所不知的「海底廢」現世報告(下)https://www.sogastop.com/vision_detail.php?id=79

授權單位
報導者

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。秉持深度、開放、非營利的精神,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,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。

延伸閱讀
瓶裝水大賣為何是個問題? 聯合國智庫:威脅「人人有乾淨水喝」SDG目標
倫敦地下防空洞長出零碳農場 運輸哩程短 新鮮度絕佳